股票入门平台
纪录电影《您的声音》真实展现了基层工作者在城市治理中的坚守与担当。
“这里是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。”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、快速敲击的键盘声、耐心应答的对话声,交织成城市治理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墙面上,一行大字格外醒目:“让您听到我们的微笑”。
这是接诉即办主题纪录电影《您的声音》的开篇,随着电话铃声响起,影片将观众带入城市治理的微观现场,将镜头对准了12345接线员、社区工作者和政府职能部门,并由此串联起了城市治理、群众服务中的点点滴滴。话务员接通的每一个电话,都传递着这座超大型城市的脉搏。一条热线,甚至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。
自2025年2月18日上映以来,截至目前,影片已取得超7600万元的票房成绩,在国产纪录电影中暂居第三名。近日,《您的声音》电影主创主演团队走进广东进行专场放映,反响热烈。
多位业内专家表示,《您的声音》不仅是一部记录城市治理的影像作品,更是一部凝聚学术、社会与艺术价值的时代档案。其成功在于以真实的个体故事传递“共情”,探照城市治理的温度与力量,不仅为纪录片创作开拓了新的空间,也为世界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、中国经验。
近日,记者独家对话影片创作团队及片中原型,揭开影片创作的幕后故事。
聚焦基层治理,致敬平凡英雄
“12345好用,但它为什么好用?”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,是总导演徐洁勤的创作初衷。
影片自2024年3月开始筹备,历时10个月完成制作。电影创作团队走访了40余个相关单位,前期采访了百余位工作人员,拍摄涉及北京全市9个区120余个场景。
徐洁勤说,团队进行国际视野的比对研究后发现,能在一座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中做到“打一通电话就能有相应的一套解决机制”,12345热线可以说在世界上几乎独树一帜。
北京12345市民热线现场受理值班长刘缓,从业10年,接过超10万通电话,做到了“零投诉”。她是影片最早确定的人物之一,她的经历,是接诉即办改革过程的缩影。
刚做话务员时,刘缓会自称“客服”。那时她只负责接电话,常有“帮不上忙”的无力感。
直到2019年,北京市开展接诉即办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实践,话务员一体化派单。
“目前我们有三类分级2600多项要熟悉。”刘缓表示,话务员必须先真正学懂、理解这些政策,才能在市民遇到疑问时,真正帮到他们。话务员也可查询到后期处理情况,“当问题解决,也让我们觉得电话接得有意义。”
影片聚焦七个故事,胡同停车治理、老楼加装电梯、话务员成长、街道书记工作、接诉即办立法、外国记者调研、应急抢险,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“典型样本”,兼具民生关切与制度创新意义。
徐洁勤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,七个故事覆盖了接诉即办的全流程:从前端响应——话务员接听诉求,中端落实——街道书记协调执行,到后端制度支撑——立法保障,形成完整的治理生态闭环。
外国记者调研的视角,则既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治理经验的关注,也通过外部观察者的提问,深化对制度逻辑的反思。
影片并没有回避居民内部的分歧与博弈。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,上门沟通,面对“你这么上心,是不是有利益问题?”的质疑,主人公依然锲而不舍,一步步推动居民相互理解,直到小区最后成功安装电梯。
徐洁勤希望,通过这些“微小而具体”的案例,让观众直观感受治理的复杂性与人性化考量。
“这也是我们对城市治理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。”徐洁勤说,这些默默付出的工作者对每一项诉求的解决,都是基层治理能力的生动体现。“正是这些平凡英雄的坚守,构成了城市治理最坚实的底座。他们的努力和用心,是电影想要传达的精神。”
“保持真实质感”是影片的核心
许多观众对影片的第一印象是“不像拍的”,甚至有观众评价“是不是我楼里的邻居出演了?”影片中,胡同里焦急寻找车位的大叔、讲话头头是道的大爷大妈、委屈掉泪的社区书记……这些真实可感的人物,就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“影片里的人都是普通人,他们都非常有魅力。我们不想将他们塑造成符号化的人。”徐洁勤说,没有专业演员,也没有事先设计的台词,《您的声音》完全基于现实生活,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搬上大银幕。
片中,“00后”话务员王梓莹接完一通长长的电话,忍不住叹了口气,小声说了句“服了”,这可爱的一幕让许多观众都笑了出来。摄影指导桑琪告诉记者,这不到30秒的镜头,是从3小时的素材里扒出来的。“我们在现场架了3台机器去拍她,后期再从素材里扒出这个镜头”。
影片末尾,一位外卖小哥发现路边井盖坏了,赶紧致电12345,提醒尽快维修井盖以免行人摔跤。导演周丹丹透露:“这也是从海量的12345市民热线通话录音中寻找的真实声音。当时我们所有人听到都非常感动。真实的表达,胜过任何解说词。”
怎么把琐碎的日常事拍得好看,且符合当下观众审美?影片给解说词做减法,压缩到2000字;采用了大量12345市民热线原声,给真实影像做加法。而市民、基层工作者的“有戏”,有时让导演都意想不到。
王梓莹被市民投诉后,师父刘缓与她谈心。“我们天天说的,待市民如什么?如初恋。对待初恋是这样吗?”“是。”王梓莹答完自己忍不住乐了。一旁的徐洁勤也差点儿笑出声。
“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,而不是一个符号。正是这种真实与自然,构成了纪录片独特的魅力。”徐洁勤说。
也有观众反馈,部分镜头晃动得厉害,而这其实是导演有意为之。
徐洁勤说,当碰到跟随社工转社区等镜头时,摄影师会手持摄像机进行跟随式拍摄,遇到突发情况,镜头难免无法立即实现吻合。而在拍相对静态的场景如话务中心时,则使用推拉摇移来还原他们的真实忙碌感。
有一次,团队跟踪拍摄社工沈佳捷处理加装电梯,本来当天拍摄任务已经完成,大家正在楼下小院收拾设备。突然有位老爷爷过来拍了拍小沈的肩膀,称赞小沈在社区摸爬滚打也不容易,就像一块“抹布”,哪里需要就“抹”哪里。
“摄影老师即使拍完了,也习惯性地把机器拿在手上,一看老爷爷过来,顺势就抓拍到了‘金句’。”徐洁勤感叹道,镜头捕捉的都是老百姓在特定情境下自然流露的心声,这些场景还有人物“金句”,是导演团队很难预先设计“摆拍”的。
“保持真实质感,是影片最重要的核心。”徐洁勤说。
中外观众为“北京经验”点赞
对于《您的声音》,观众普遍称赞影片“真实质朴”“贴近生活”,没有“假大空”,而是通过真实案例展现基层治理的艰辛与温情。
许多观众表示,重新认识了12345市民热线的价值,意识到每个群众的诉求背后,都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。一位社区工作者称,有位老太太看完电影后说,没想到你们这么辛苦,她回去宣传一下,别总是麻烦社区。
影片上映后,主人公之一、北京市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伊然走在街上会被人认出来。“还有人打12345指定要找我!”她笑道。龙泽苑的居民看到伊然一整天忙得脚不沾地,还会互相提醒“少打一个电话,她太忙了”。伊然很感动:“甭管大问题、小困难,只要你真心实意为大家办事,大家也绝对真心对你。”
影片同样引发了社区工作者和街道干部的强烈共鸣。北京市石景山区多位基层干部观影后表示,影片“真实还原了日常工作的场景”,例如调解纠纷、处理水管爆裂等问题,展现了接诉即办背后的辛酸与成就。
“每一个故事、每一个人物,都很有代表性,可以触动百姓的共情点。对纪录电影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,提供了一个好范本。”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认为,影片没有刻意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,而是真实反映了基层工作者的困惑,让许多观众深刻感受到基层工作的不易,进而更理解社区工作。
观影后,刘缓发现,在城市运行中,自己竟发挥着敏捷治理、韧性治理、主动治理等多方面作用,她对话务员这个平凡岗位有了更深的理解。有观众说,通过影片,听到了话务员的声音,看到了他们的微笑:“你们话务员,辛苦了!”这让刘缓感到“责任在肩、使命光荣”。
“12345热线一点点调动了公众的积极性,建立了群众与政府之间畅通沟通的循环。”徐洁勤表示,了解是理解的开始,要让更多人了解接诉即办机制,以及政府和公众在做什么。
《您的声音》还引起了外国观众的关注。不少外籍人士通过影片,对北京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创新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纷纷点赞“北京经验”。英国籍教师林柏瑞称赞热线服务“体现了政府的细致工作”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影片,为城市治理这一公共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场域。”徐洁勤认为,纪录片走进电影院具有独特的意义,“它让大家聚集在一起,共同探讨影片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,本就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价值所在。”
南方+记者 刘长欣 徐子茗股票入门平台